40年发展,中国成全球物流服务或可期(一)
2018-10-15 17:27:00 来源: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物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落后挨打到部分超越。尽管目前中国物流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只要牢牢守住改革开放这个原则,中国物流业一定会如“中国制造”一样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物流服务。改革开放初期蹒跚学步
中国“物流”的概念起源于1978年,但改革开放前并没有意义的现代物流。对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采取计划生产、分配和供给。商贸等流通部门与铁路等运输部门,只是按照指令性计划生产和供给配置相应的供销、仓库管理、运输和批发零售网点,只具有物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和流通加工等功能活动,保障计划生产和计划供给,不能算现代物流。
据统计局数据,1978年全国货运量只有24.8946亿吨,与2017年全国货运量的479亿吨相比,仅是现在的5.2;当年铁路货运量为11.0119亿吨,占比高达44.23,属于名副其实的“铁老大”。
改革开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流业也同步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1983年,交通部开始实施“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允许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并鼓励货主单位投资建设航运码头;1984年国务院批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公路建设鼓励措施;同年国际物流巨头FedEx通过与中外运合作进入中国快递市场通过,另外三大巨头UPS、DHL和TNT也通过与中外运合作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特别是生产资料价钱双轨制在1985年开始落地实施,原铁道部开始实施“以路建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也让乡镇企业可通过议价购买超出计划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1985年的全国货运量是1984年货运量的2倍还多,但铁路货运量占比却跌落到17.52。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到公路货运与仓库、水路运输及码头仓库等领域,并率先向物流企业模式靠拢。1992年全国货运量突破100亿吨。
在此期间,在交通、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八五计划”特别列入了“积极发展配送”,针对当时的城市商品供给不及时的问题开展了城市配送行动。民营企业也借势大规模进入仓储、运输领域。1992年成立的华田航空代理公司(2002年更名大田集团)开始承揽国际空运普货业务,1993年“快客达”成为家民营快递企业,1994年成立的广东宝供储运有限公司布局全国储运网络,同年成立的宅急送建立全国快运网络;个体车主更是在“货多车少”的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并自发形成了各类城市物流/配送,以至1996年原内贸部出台《物流配送发展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规范。
但当时的物流发展依然受到传统体制制约,直到1999年通过“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书面提出“要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注册公司名称才获得广泛获准。同年,宝供储运个更名为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成立第三方物流——海尔物流。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原北京物资学院开设物流管理,2001年又正式批准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物流工程,物流开始多方位获得层面的认可。
加入世贸后行业创立
中国政府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融入全球产业链,并以成本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市场,成为全球制造。进出口贸易又带动了商贸物流,支撑制造业和商贸渠道的物流业高速发展并形成支柱产业。从2001年到2013年12年间,行业增长速度在20左右,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物流业细分各物流并初步具备现代物流业特征,部分向供应链业态发展。期间全球产业链的拉动、政府政策红利、学界从物流到供应链的理论创新与企业实践、国际先进物流进入的带动都起到了极大的促作用。
2001年,原经贸委等发布《关于快速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原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更名为中国物流学会,在统计和政策层面极大地推进了物流的发展;2001年新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刘大成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在学界鼓动现代物流向供应链发展;2004年发改委等发布《关于促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十一五”规划单列一节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7年军委发布《建设现代后勤纲要》;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3年发改委等发布《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连续的政策红利极大地促了物流业向化、集约化发展。